对于消费者,特别是国内市场的消费者而言,哪款产品才是最适合的?两款产品的核心差异又在哪里?现在我们就来全方位对比一下。
发布会上,雷军自信列出Ray-Ban Meta与小米AI眼镜的参数对比,骄傲地声称小米AI眼镜对比Meta这款“明星产品”,在硬件参数等各方面都丝毫不逊色。
同样截至7月3日下午,其在淘宝小米官方旗舰店的销量5000+,为天猫XR设备热销榜榜首
根据此前CINNO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无屏AI眼镜(音频AI眼镜、音频+视频拍照AI眼镜)整体的销量才只有1.9万,可见小米AI眼镜的市场热度颇高。
小米AI眼镜的发布,被视为行业成熟度达标的重要标志。而此前,这一领域最成熟的产品莫过于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的第二代AI眼镜Ray-Ban Meta。
一个是长久霸榜全球AI眼镜销量榜的“顶流”,一个则是国内市场横空出世的“新贵”,两款产品难免会被人放在一起比较。在发布会上,雷军更是直面对刚,自信地认为小米AI眼镜比Ray-Ban Meta更好。
这一次,一直以来以“性价比”打口碑的小米选择不再作“价格屠夫”,1999元的基础价格比起299美元(国内渠道价约2170元)的Ray-Ban Meta只有不到200元的价格优势。
在价格仅占些微优势的前提下,对于消费者,特别是国内市场的消费者而言,哪款产品才是最适合的?两款产品的核心差异又在哪里?现在我们就来全方位对比一下。
从最基础的版型设计来看,Ray-Ban Meta主要是基于欧美人群的面部特征设计的,采用窄镜框和小鼻托,更符合欧美面孔的较窄头围和挺拔的鼻梁。但这种设计对于亚洲用户而言,就不那么舒适,会觉得“夹头”,眼镜框也很容易从鼻梁下滑。
相比之下,小米AI眼镜的设计就更贴合亚洲用户的头型特点,因此在中国市场,它的佩戴舒适度就更高。此外,小米引入了弹性铰链设计,允许镜腿外翻角度达12°,这也大大拓宽了产品的适配人群范围,逐步提升了佩戴舒适度。
而在产品外观设计上,还是Ray-Ban Meta更上一筹——在这一点,雷朋这个合作伙伴提供的助力是最重要的因素。Meta的二代智能眼镜推出至今,拥有三大系列,超过25款的样式:
也正是这样的时尚设计,吸引到了潮流博主,科技达人和时尚买手这样的用户群体,他们作为Ray-Ban Meta的首批用户,为这款产品的全球流行趋势铺开了道路。
当然,小米AI眼镜的外形设计也是好看的,或者从更客观的角度,它“不丑”。半透明的框架和D型方框设计,显得比较大气,也有一种独特的科技质感。
Bay-Ban Meta(左上、右上)、小米AI眼镜(左下、右下),图源:VRAR星球
但即便如此,小米AI眼镜的“精致”程度还是略逊于Ray-Ban Meta了。据业内消息,在产品发布前夕,腾讯科技邀请了大量用户试戴小米AI眼镜样机,超过70%的体验者对这款眼镜的首要负面评价就是:设计不精致,不时尚。
如果说,佩戴体验和外观会影响花了钱的人一款产品的第一印象,那么硬件参数就是紧随其后要关注的重点。
首先在重量上,小米AI眼镜更轻,为40g,优于Ray-Ban Meta的42g;在航时上,小米AI眼镜单次充满仅需45分钟,能够续航8.6小时——作为对比,Ray-Ban Meta单次充满需要75分钟,只有4小时的续航。
根据业内@AR圈 & XR研究院 的深度测评,小米AI眼镜的续航能力确实更出色:Ray-Ban Meta单个视频拍摄时间最长为3分钟,累计连续拍摄时间最多33分钟;小米AI眼镜单个视频拍摄时长可达10分钟,连续拍摄时间能达到46分钟。
小米AI眼镜的续航优势,来源于它的“双芯架构”——以高通骁龙 AR1 Gen 1 作为主力算力芯片,中国本土厂商恒玄科技的BES2700作为低功耗辅助芯片。这种设计就比Ray-Ban Meta的单芯片更具优势,主芯片负责高性能算力服务,辅助芯片则处理待机、音频等低功耗场景,能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耗能。
在拍摄画质方面,虽然小米的对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两款产品都具有1200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且在亮光环境下都有不错的表现,但在某些场景还是略有差异:
Ray-Ban Meta在较暗环境下捕捉画面细节的能力更高,拍摄视频时的防抖性能也更好一些。图源:AR圈
对于产品的第一印象和硬件参数对比能让我们消费者决定是不是购买,但决定留存率的却是它的应用功能和生态。
Ray-Ban Meta以Meta AI主导的功能无疑是它的亮点。Ray-Ban Meta无需网络连接就可以实现实时翻译功能,当前已实现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及西班牙语间的双向对话即时转译;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实现社交平台操作,例如说出Hey Meta,在Instagram向XX发送消息就可以完成私信发送、图片分享或发起语音/视频通话的全流程交互。
实时翻译的离线多语种支持——尤其是覆盖英语、法语、西语等国外主流语种,让Ray-Ban Meta在全球有了更多的市场增长空间。与Instagram的深度整合直击Z世代社交刚需,又能吸引一大批深度依赖社会化媒体的年轻群体。
Ray-Ban Meta在功能上主打社交,无论是商旅场景还是生活场景,都有其用武之地——但这些都仅局限于海外场景。
Ray-Ban Meta在语言选择上没有中文支持,完全面向海外市场。AI功能的使用,需要一直连接外网,没有“科学上网”就没办法使用——这就导致这款产品在国内使用限制重重,这对于国内用户而言是硬伤。
而小米这边,搭载的是AI超级小爱,使用时只需语音唤醒“小爱同学”,就可以完成语音拍照、录像、翻译文本、扫码支付等功能。此外,内置的AI基于米家生态,可以直接用眼镜去操控家中的智能设备。
小米AI眼镜这点的好处是,国内用户用起来更习惯、更顺手,但局限也是有的,那就是视频通话、直播现阶段只支持小米系,如果想用AI眼镜“一键社交”,肯定还是Ray-Ban Meta更符合这个功能的需求。
作为AI眼镜,Ray-Ban Meta和小米的这款眼镜该有的功能都有,无论是翻译、拍照、还是在功能特性方面,都互有优劣。而产品的核心卖点,就是它们最大的不同之处。
Ray-Ban Meta的核心卖点,就在于它和雷朋的合作。在业内,很多人都把Ray-Ban Meta的成功归功于Meta的AI集成和其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但其实雷朋的品牌影响力才是驱动更多消费者购买的核心因素。
就像前文提到的,Ray-Ban Meta的时尚属性颇深,它的受众更趋向于潮流用户,喜欢追求叛逆和与众不同。Meta和雷朋在这点很善于运营和营销,选了很多极具个人风格的明星作为宣传:
而在社会化媒体等各种平台上,Ray-Ban Meta也表现得很活跃,经常和观众进行互动、举办比赛、或者鼓励客户使用品牌标签分享他们的佩戴体验等。
把时尚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戴上以后能从人群脱颖而出,是Ray-Ban Meta能征服全球这么多消费者的主要原因。
小米AI眼镜则与之不同,它的差异点在于更“实用”的特性,那就是电致色变。通过在镜腿侧边滑动,用户都能够即时调整镜片的遮光度,甚至在多色款上实现黑、粉、蓝、紫等颜色的切换。
小米AI眼镜的电致变色镜片支持 0.2 秒切换透明/墨镜模式,适配光线变化。不同于光致色变仅依赖赖紫外线或可见光激发化学反应改变透光率,具有多重的局限,电致色变能经过控制电信号,精准实现不同程度的透光率调节。通过集成多种传感器、用户偏好设置以及 AI 算法,还能轻松实现不同场景、不同喜好的个性化护眼,兼顾隐私安全与佩戴感受。
在这方面,国内很多AI+AR眼镜的厂商,也早已有过尝试。比如、XREAL、行者无疆、致敬未知、多屏未来等厂商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基于电致变色的智能眼镜,这也是未来智能眼镜镜片升级的首选方案之一。
此外,作为一款想要在未来替代手机的前沿产品,一些生活中的必备功能也是它的卖点之一——比如支付功能。
深度阅读链接:《小米AI眼镜正面对刚Ray-Ban Meta 供应链+性能+生态全拆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AI眼镜发布之前,Rokid也早已宣布其实现了可支付的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内置支付宝“看一下支付”,用户在忙碌或不便操作手机时可直接在眼镜内支付,彻底解放了双手。
不同于Ray-Ban Meta的时尚属性,小米AI眼镜这样的国内品牌更聚焦于“实用”的卖点——这些国内厂商的志向是远大的,意图从最基础的务实功能做起,希望有一天智能眼镜真的能代替手机。
对于国内用户来说,从实用的角度,也许小米AI眼镜更胜一筹:不输Ray-Ban Meta的外观和硬件属性,更胜一筹的重量和版型设计,再加上更适配国内市场的应用生态,基本上已达到了业内的顶配水平。同时,小米AI眼镜在价格上与Ray-Ban Meta虽然属于同一梯队,但还是价格稍低一些。
但放在全球市场来说,它的局限性还是比较多。其一是它的生态只拘泥于米家生态,还未做全面的生态打通,这就像Ray-Ban Meta在国内市场难以大面积铺开一样,小米AI眼镜在海外的市场仍旧较小。
另外,Meta一贯的营销传统也给Ray-Ban Meta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又是明星造势,又是全球性眼镜品牌巨头的深度合作,它的传播力度可想而知。
小米AI眼镜在全球的出圈,也许就缺一个像雷朋那样的得力帮手为它打出口碑。
不过,现在的小米AI眼镜也只是小米的第一代产品,目的仅在于试水。这样一款“探索性”产品能获得业内的高度评价,已属不易,多家AI+AR行业创始人都在欢迎小米的加入,例如亮亮视野创始人兼CEO吴斐在采访中表示:“行业需要热度,但更需要持续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
是Meta稳居霸主还是小米后来居上?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总体来说,小米AI眼镜的初次亮相还是成功的。下一步,还要看小米如何抓住机遇,走得更远。
VRAR星球天天都会发布XR领域深度文章及业内新闻,感兴趣的朋友能持续关注哦